|
|
1:
学校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
整改工作要长期抓重落实合实际强督查
本报讯 3月5日下午,我校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省委督导组组长王培民,副组长叶鸣出席会议。
校党委书记苏志刚作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他说,在省委督导组的指导帮助下,学校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围绕“三深入三推动”的主线,聚焦解决“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周密安排部署,扎实推进实施,取得一定成效,群众观念进一步树立。通过活动,强化了“以生为本,以师为尊”服务理念,领导干部摆正了同师生的关系,加深了同群众的感情;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学校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实施细则》,内容涉及改进调查研究等八个方面26条。学校清理校领导和中层干部办公用房637平方米,“三公”经费比去年同期压缩10.4%,会议同比减少18%;领导干部精气神进一步提振。领导干部通过“学”、“听”、“思”,提高了对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主动克服了不良思想情绪,为师生服务的意识增强,履职尽责更加到位;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认真清理各项规章制度,修订规章制度7项,新建制度规范15项,清理各类报表等并予以公布,修改学校监察制度,增加效能监察;实际成效赢得师生认可。学校出台整改方案,确定了4个方面20项整改措施和40条整改项目,较好地解决了问题,真心实意回应了师生诉求。
苏志刚强调,群众路线活动即将告一段落,但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起点。学校将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巩固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学校和各二级单位要做到“四要”:一是整改工作要常抓不懈;二是整改工作要重在落实;三是整改工作要结合实际;四是整改工作要加强督查督办。
(戴颖颖)
2:
中国工程院“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组认为
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做法接地气
本报讯 3月5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重大战略咨询项目“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组来我校调研,举行“制造强国战略与工程技术教育”座谈会。
项目组由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院士朱高峰为组长,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顾问朱森第、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教授级高工杜洪敏、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系统分析研究所所长李维荣、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高工王迪、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系统分析研究所工程师周安亮、中国工程院制造业项目办公室郗振宇等为成员。
党委书记苏志刚向专家介绍了我校的办学历史和特色,特别是秉承传统,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性和地方性,走特色发展之路的办学思想和存在的问题。各学院介绍了各自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
以朱高峰为组长的项目组专家认为通过本次调研比较好的了解了情况,达到了调研目的。项目组专家指出我国制造业经过多年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制造大国,但仍面临新的形势和诸多挑战,为此,制造业必须实现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此次调研不仅要看大企业的发展现状,更要了解占绝大多数的小微企业的真实情况,要从国家实际情况出发解决问题,实现分类指导。目前很多小企业急需人才和技术支持,因此高校在企业大有可为,要主动深入企业,提升产业,为企业转型升级服务。专家们认为我校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做法接地气,非常好,符合制造强国战略的需求。希望学校在人才培养上转变观念,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让学生树立自信,得到尊重。在现在的教育评价体系下不求虚名要务实,努力争取社会资源。
(辛 文)
3:
机械学院常年劲吹友善风
志愿活动常态 雷锋精神常在
3月5日,江北区怡江新村敬老院里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机械学院爱心志愿小分队15名同学有的为老人们整理房间、有的表演小节目、有的拉着老人的手唠家常,小小的敬老院热闹而温馨。
机械学院在育人过程中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具体行动,通过多种实践活动使之日常化、常态化。几年来,学院通过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义捐义卖、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让雷锋精神扎根校园,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果,留下了许多美丽和谐的镜头。
镜头一:关爱呵护老年人
中国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构建美满和谐的社会就要使广大老年朋友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机械学院多次组织志愿者活动前去敬老院慰问老人,给老人们带来了许多快乐。敬老院里80岁高龄的李奶奶激动地说:“你们来多少人,拿不拿东西并不重要,只要你们能来,能陪我们多聊会天,我们就会非常开心。”
镜头二:关心引导青少年
机械学院志愿者关爱呵护老人的同时,对青少年的成长成才也是十分关心。学院专门成立了为外来民工与流动人口子弟学校提供帮助的志愿者团队,该团队通过向社会呼吁、校内义捐等形式募得10万余元物资并悉数捐给了外来务工学校的孩子们。
镜头三:倡导弘扬绿色生活
在倡导绿色生活、低碳生活的今天,机械学院志愿者开启了“绿色环保之旅——地球一小时”活动和开展“擦洗公交站牌”志愿活动等。学院将继续结合城市发展热点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如开展城市租用自行车、智慧宁波软件的宣传等活动。
机械学院党总支书记包伟平表示,雷锋精神高度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院将继续通过打造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全面系统地实施义工制度,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学校园真正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示范区和辐射源。
4:持之以恒徐徐行
——记人文学院副院长吕瑾副教授
爽朗的笑容,炯炯有神的眼睛,干练清爽的短发,担任着人文学院副院长的重任,穿梭在教学与公务间游刃有余。学生总能在看见她的第一时间便亲切喊出“吕院好!”
吕瑾有着非常丰富的求学经历,曾先后在复旦大学、浙江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求学。谈到这段经历,她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大学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学生活动十分丰富,大家都积极参加活动,这也培养了我们的学习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父母在不远游”,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她放弃了外省优越的工作机会,回到宁波,开始了她的教学生涯。刚步入讲堂的她不过大了学生三两岁,在教学相长中,她学会慢慢放开并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教学体系,形成了严谨又不失活泼的独特教学风格。同时她也与学生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得到了学生们的支持和鼓励。她欣慰地说:“这些信心和力量都是学生们给的,尤其要感谢我教的第一届学生们对我的理解和支持。”
上过吕瑾老师课的人都会不自觉地喜欢上这个老师。现代汉语本是一门枯燥的概念理论课,而她会用形象生动的肢体语言、幽默的表达把这堂课上得有声有色,颇有一种寓教于乐的味道。她始终坚持——讲课必须要“立足专业,吃透教材,融入思考,心存学生”,根据专业的方向和教材的内容,把自己的思考融入其中,并根据学生的水平和接受能力来准备课程——她坚信只有这样,学生们才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对她而言,学校就是思想和灵魂的栖息之所。面对这个职业,她秉持着“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职业精神,获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孜孜不倦、努力奋斗的背后自有她的精神推动力,那就是她的人生信念——持之以恒。吕院谈到,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比的不是爆发力而是耐力,起跑线上的瞬时爆发力固然重要,但这并不起决定作用,坚持才是最重要的。她用行动向我们证明这一点,也希望学生们明白这一点,尤其是刚高考完的新生们。吕老师说,高中老师更像“学习保姆”,往往自己先把知识揉碎掰开,再教给学生;而大学老师,就像进入知识宝库的导游,起到引导作用;要想领略绝美景色,还得靠学生自己多看多走多感悟。
最初五年,吕瑾致力于现代汉语教学研究和秘书教学研究。自2002年起就担任了浙江省秘书学会宁波分会秘书长,对于秘书教学有丰富的经验知识。她认为一个优秀的秘书应该做好“做文、做事、做人”,即能写应用文,做事要细心,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真诚的服务理念。这也是她对未来要走上秘书这条职业道路的学生送出的金玉良言。近年来,她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应急管理,前后主持或辅助完成了包括《浙江省应急管理体制及保障机制的实证研究》等12项省市级社科课题,大都属于公共管理范畴,为政府管理提供了应用型建议。
对于科研活动,她主张同学们能实现专业互补,在提升专业学习能力的同时提升社会实践水平。同时,她还对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出了“三有三能”的要求,即有思想,有团队,有行动;能交流,能抗挫,能表达。她希望在不断创新中发挥高等院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同时适应市场需求,不断提高科研活动的可持续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
繁忙的工作几乎没能给吕瑾留下太多的个人空间,但她一直坚持“苦中作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的三乐原则,在繁忙中找到乐趣。在完成了两三个小时的工作后,欣赏5分钟的音乐,时间一到就立马关掉。别看只是这一点小小的乐趣,却也能让人在繁忙中放松自己。谈到未来的展望,她希望能在专业课程、实习建设中更好地为学生搭建平台,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希望有更多师生间的互动、学生的反馈,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她说:“对我来说,学生的事情就是最大的事情。”这样一位勤勤恳恳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肯定能坚持她的坚持,持之以恒地在宁工这块教学园地上浇灌出更加鲜艳的奇花异草。
(寿芬 张瀚文)
5:
宁工速览
●市督导组赞赏我校教学文化建设思路。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乌学东受聘材料学院兼职教授。
●十四届二次团代会暨十六届二次学代会胜利召开。
●妇女节畅谈美丽女教师魅力半边天。
6:
理学院构筑教师“底线”抓教风促学风
“树师德”凝魂聚气 “守底线”兜本护基
理学院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用真小实摒弃假大空,提出“树师德,守底线”的理想追求,全院教师有了塑造人格、规范行为的具体标准。
“树师德,守底线”原本是理学院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整改工作思路,在实际工作运用中,“树师德,守底线”不知不觉逐渐成为教师的行为遵循。去年年初理学院树立师德标兵时,学院用一句话概括入围老师的典型事迹。刘龙章教授的事迹为:“周末经常来校为学生补课。”朱灵老师的事迹为“学生评教长期居前十名。”4名师德标兵确定后,全院教师心服口服。
教师的职业道德不须赘述,理学院教师的“底线”在哪?
课程底线:反对高标准,也反对无底线。具体规定为卷面成绩底线和总成绩底线。毕业论文一次答辩通过率小于95%,力求对学生有震慑,对教师成挑战。
专业底线:强化末位淘汰机制,学院、专业教学部、学工办联动协调有序掌控结业率。
教师底线:树师德守底线,尊重师德与底线之间的大纵深。通过《理学院教师工作规范》规定了教师必须遵守的底线,突破底线一票否决(考核、项目、职称),强化学院评教机制和教学信息发布制度。
理学院努力使“树师德,守底线”融入教师生活,让他们在实践中感知认同,在构建良好的教风、学风方面走出了扎实一步,同时对学院文化、师生关系等方面,起到了渗透辐射作用。 (理文)
7:
外国语学院师生向浅阅读碎阅读说不:每天深读几章节 一月参透一本书
外国语学院在学风建设过程中,引导师生老实深入做学问、认真系统学知识,改善教师资料室条件,扩建学生阅览室,开展“每天深读几章节,一月参透一本书”活动,建设务实好学风,收到令人满意的好效果。
“网络给予我们便利,信息垂手可得,同时也催生了我们的惰性,碎阅读、浅阅读因此而生,还酿成了肤浅浮躁粗糙的学风。”外国语学院院长姚剑鹏分析道。“大学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圣地,没有完整系统乃至又新又深的知识就无法实现使命,而上网搬抄、迷信模板,只会害人害己,创新创造才是知识的来源!”姚教授接着说。这番话不仅说给同事,也说给学生听,大家默默达成了共识。
于是,资料室丰富起来了,人气也随之变旺。教师资料室每天都能看到老师们认真阅读时的身影,还经常会看到几位老师在探讨某个学术问题的场景。学院自去年下半年继续丰富藏书,新订外文期刊与增订中文期刊近20余种,此外学院还新购中日德专业权威图书300余册,覆盖语言、文学、翻译等专业,部分图书是直接从日本购买的原版图书,新图书的购入使学院藏书量突破万册。学院通过此举继续为教师们科研能力的提升保驾护航。学生图书室也不甘落后,开展的“多读书,读好书”系列活动和“阅读之星”、“阅读达人”评选活动,得到了广大同学的积极响应。 (万 里) |
|